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
按照国务院部署要求,今天,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以下简称扩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仅覆盖了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00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年排放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0%以上。此次扩围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扩大到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三类。
根据《方案》部署安排,生态环境部将按照“边实施、边完善”的工作思路,分两个阶段稳妥有序推进相关工作,近期将印发关于三个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工作通知,明确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制定、关键参数月度存证、碳排放报告核查、核定配额发放、配额清缴等任务及完成时限。
二、《国内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4年)》发布
生态环境部今天发布《国内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4年)》(以下简称《年报》),公布了2023年全国移动源环境管理情况。《年报》显示,移动源已经成为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来源。
2023年,全国移动源污染物排放总量为1924.6万吨,同比下降4.9%。其中,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源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1389.6万吨、535.0万吨,同比分别下降5.22%和4.05%。
2023年,全国机动车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分别为724.9万吨、187.2万吨、473.1万吨、4.4万吨。汽车是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主要贡献者,其中,柴油车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分别占汽车排放量的87.8%、99%以上。
非道路移动源的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颗粒物的排放量分别为18.7万吨、40.5万吨、453.4万吨、22.4万吨。其中,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船舶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比较大,累计占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总量的近95%。
各地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坚持“车—油—路—企”统筹管理,在提升新生产机动车污染防治水平、规范在用机动车排放检验、开展车用油品质量检查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深入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督促指导各地提升移动源环境管理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
三、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完成登记
近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简称CCER),总计94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完成登记。这是我国自愿碳市场建设取得的重要实质性进展,对于推动和激励我国更广泛的行业企业参与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统计数据,截至3月25日,CCER累计成交量达133万吨,成交额为1.05亿元。
自愿碳市场是我国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符合条件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经第三方机构审定与核查、注册登记机构审核后,可将减排量登记为核证自愿减排量,通过全国统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平台开展交易,获得减排收益。
四、5·22国内外生物多样性日活动将在伊春市举办
近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公布了今年国内外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Harmony with natu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即“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
为了充分展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提升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今年5月22日,生态环境部将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办现场活动,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讲述、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展示、主题活动与互动等。届时,国务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成员单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等国内外组织代表将参加有关活动。
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届时前往美丽的伊春,感受国内林都的生态魅力,一同讲述生物多样性保护故事。
五、新一批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名单发布
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新一批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名单,共557家。包括石化、电力、钢铁、建材行业等“新四类”开放单位304家,生态环境监测、城市污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等“老四类”开放单位253家。截至目前,全国环保设施开放单位总数为2512家,累计组织线上线下开放活动19万次,接待参访公众超过2.4亿人次。
2017年,生态环境部联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共同推动“老四类”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2024年底,生态环境部进一步拓展了“新四类”环保设施开放领域。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既推动了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保障了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又在企业与周边社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有效化解了“邻避效应”等社会风险。同时,开放单位主动向公众展现企业风貌、生产过程和环保知识,逐步成为开展环境教育、研学实践、工业旅游的重要场所,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持续深化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引导鼓励更多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向公众开放,搭建生态文明教育和公众参与平台,广泛动员企业、公众携手共建美丽和谐的生活家园。
美丽国内哪儿美,监测数据告诉您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调研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作出“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的重要指示。我们牢记嘱托,锚定“支撑美丽国内建设”这一目标,聚焦“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这一主题,把握“镜子”“侦察兵”“先锋队”这三个定位,努力实现“美丽国内哪儿美,监测数据告诉您”。
先进,监测要当好反映美丽国内“颜值”的“镜子”。美丽国内美不美、美在哪,既要靠人民群众对蓝天、碧水、净土、青山等的主观感受来评判,也要靠科学、客观、可比的监测数据来表征和衡量。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建成覆盖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噪声、海洋、生态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全球规模较大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能够以真实、准确、的监测数据,客观反映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建设成效,“数”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国内新画卷。
黄润秋部长在两会“部长通道”上,用“下30”“跨90”高度概括了2024年生态环境质量的新改善。具体来看,一是蓝天越来越多,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2%,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PM2.5浓度“下30”,达到29.3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首次“下50”,达到49微克/立方米。十年间,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三大区域PM2.5浓度分别下降了47.3%、39.0%和25.1%。二是河湖越来越清,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首次“跨90”,达到90.4%,请大家看我手里的展板,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从2015年的64.5%提高到2024年的90.4%,提高了25.9个百分点;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十年间,我国曾经水污染较严重的淮河、海河、辽河三大流域,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均上升超过30个百分点。其中,海河流域劣Ⅴ类断面从2015年的39.1%,到现在实现连续3年消劣。三是家园越来越安宁,地级及以上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为88.2%,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四是生态越来越优美,生态质量为二类,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生态结构较完整、生态功能较完善,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出门见绿”、“推窗即景”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日常。
同时,通过监测数据我们也看到,当前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还不够稳固,重污染天气过程还时有发生,一些河湖汛期污染问题依然严重,局部地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较为突出,一些地方仍有噪声超标扰民现象。污染防治攻坚任重道远。
第二,监测要当好及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的“侦察兵”。坚持问题导向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方法论。生态环境监测是发现生态环境问题的“千里眼”“顺风耳”。经过50多年的发展,生态环境监测已经从手工监测发展到自动监测,并正向智能监测跃升。我们综合运用卫星、无人机、无人船、走航车、自动站等各种监测技术手段,努力讲清楚环境污染的指标、浓度、组分以及各类排放源构成特征和贡献率,及时发现重点湖库蓝藻水华、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破坏等问题。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监测将以更加明亮的“眼睛”、更加灵敏的“耳朵”、更加智慧的“大脑”,更好为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站岗放哨”。
第三,监测要当好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先锋队。全国生态环境部门所属监测机构6.93万人,是一支以高学历、高职称为特点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人才队伍。省以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垂直管理以来,全国监测队伍“一盘棋”统筹、“一股绳”发力,各级监测机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加强。2024年,我们举办了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带动全国监测人学业务、钻技术、强本领,当好美丽国内建设排头兵和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