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典型的政策驱动型行业,今年以来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政策体系基本完备,覆盖水土固废气的环境监管格局已经开始形成,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环保需求。其中,4月份住建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到2020年,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对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以及分类处置,将极大地促进大固废领域的发展。
作为环境保护服务的重要购买者,政府在调整行业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增速的下行,稳增长的投资需求不断增长,环保行业的逆周期性与社会公益性受到政府的关注,政府在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聚焦环境污染攻坚战,加大在环保领域的投入,环保类投资增速远高于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环保工程及服务行业发债企业数量尚可,信用等级相对较高,今年以来尚未有债券发生违约。随着证监会对于并购重组监管的放松,国资入股环保企业趋势的延续,该行业的信用状况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尽管我们认为该行业已度过了较为艰困的阶段,但该行业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风险因素。如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导致宏观经济发展放缓、融资环境并未实质好转、政策的落实不到位等等,这些风险因素都能对行业的发展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受资管新规、金融去杠杆以及PPP清库存等政策措施影响,环保企业在2018年遭遇了投融资困境,大部分企业放慢拓展步伐,业绩有所放缓甚至下滑,个别企业出现了债务违约。2019年上半年,随着环保产业所面临外部风险的持续释放,财政发力、融资边际改善以及对污染防治企业的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环保企业经营情况较2018年相比有所改善。未来随着国内环保相关产业政策的不断加码、需求的进一步释放、融资环境的逐步改善,环保企业有望迎来较快发展。
一、环保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保护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为了改善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我国加大了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淘汰了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了污染治理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但当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环保行业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我国城镇化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环保投资整体呈现向上态势,2017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已达到9,539.00亿元,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但环保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却从2012年开始呈下降趋势,至2017年末其所占比例只有1.16%(见图1)。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之前高速阶段所积累的环境问题开始显现,环保压力不断加大,而根据发达我国经验,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在1%-1.5%时,才可能遏制环境污染的恶化趋势,比重升至2%-3%时,才有可能改善环境质量。由此看来,目前国内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要起到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还有巨大的空间。
根据《国内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18)》,未来几年我国环保产业投资需求将超过4万亿元,用于购买环保产品和服务的投资接近2万亿元(见表1)。其中大气污染防治领域,打赢蓝天保卫战投资需求约为10178亿元,环保产品和服务需求约2530亿元;水污染防治领域,打好碧水保卫战投资约为1.8万亿,环保产品和服务需求约9200亿元;土壤污染防治领域,打好净土保卫战投资需求约为6600亿元,环保产品和服务需求约4158亿元;危废领域,预计到2020年处理空间约达3000亿元左右,若产废企业自行处置率按50%测算,市场空间约1500亿元;环境监测领域,预计“十三五”期间环境监测设备销售增速大约在25%左右,市场空间超过1000亿元。
2019年1-6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5.8%,较去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增速2.95%,较去年同期下降0.36个百分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累计增速48%,较去年同期增长12.6个百分点,近年来环保投资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基建投资增速相比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见图2)。积极的财政政策聚焦环境污染攻坚战,财政支出对生态环境治理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环境保护支出占我国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由2007年的2%提升至2018年的2.9%,2019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节能环保支出较2018年实际支出增长7.4%。2019年1-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节能环保支出221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9.8%。地方专项债券发行加速,生态环保是主要投向之一。截至2019年6月25日,地方政府新增债券中,募集资金包含生态环保投向的债券余额有9178亿元,其中2019年新增的有3052亿元,占比达到21%。环保投资同比增速不仅远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增速,以及地方专项债券的投向,体现了政策在环保领域投资的倾斜。
环保行业具有非常强的政策导向性,围绕重点工程需求,我国大力发展环保事业,推动以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烟硫脱硝、土壤修复和环境监测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推进烟气脱硫脱销、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等污染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进程。与此同时,我国不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包括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电价政策、排污收费制度等,以形成对环保产业的基础支撑。总体来看,在经济增长的环境约束日趋强化的背景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在环保产业投资高速成长的带动下,大气污染治理、污水处理、固废处理等子行业得到快速发展(三个子行业营业收入之和、营业利润之和占全行业比例均超过85%)。
二、 大气污染治理任重道远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工业产生了大量的废气和粉尘,对大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导致部分地区雾霾频发,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随着人们对大气污染关注度的提升,大气污染治理领域迎来了高速发展阶段。经过几年的大力治理,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根据生态环境部2019年5月发布的2018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报告显示,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121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全部城市数的35.8%,比2017年上升6.5个百分点;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9.3%,比2017年上升1.3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为71微克/立方米,均比上年同期有小幅下降,空气质量总体好转。但在全国338 个地市中,仍有217 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比64.2%,如图3所示;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49.5%,超标天数中,以O3、PM2.5、PM10 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分别占总超标天数的46.0%、40.7%、12.8%。而根据《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5%以上;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的省份,要保持和巩固改善成果;尚未完成的,要确保实现“十三五”约束性目标;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应在“十三五”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虽然纵向对比全国空气质量有所提升,但大气污染治理仍然有较大的空间,任重而道远。
大气污染治理需求主要集中在火电、钢铁、有色及建筑行业。我国火电行业从2012年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烟气治理,以2011年原环保部出台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为标志,传统火电行业大气治理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到2017年,据中电联发布的《国内煤电清洁发展报告》,截至2016年末,脱硫、脱销及除尘基本实现电力行业全覆盖,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分别下降至0.39、0.36和0.08克/千瓦时,污染治理技术水平达到先进水平,意味着我国火电行业烟气治理工作基本进入尾声,未来新增需求主要来自技改项目。与火电行业类似,随着标志性政策的出台,非电行业空气治理有望迎来高速发展。2017年5月以来,环境保护监管部门发布公告对京津冀周边2+26城提出特别排放限值要求。与原有排放标准相比,新标准的限值大幅降低,各行业提标比例大致在25%-300%之间,提标改造治理空间巨大。据估算,钢铁行业提标改造空间约为530-650亿元,运维空间约为170-180亿元;有色行业存量改造空间约为110亿,运维约为50亿元/年,增量市场约为240亿元,新增运维费用约为30亿元/年;砖瓦行业改造投资约为340亿元,运营费用约为240亿元/年。总体上,以钢铁、有色及建筑主体的非电行业烟气治理需求在千亿元以上,市场需求巨大。生态环境部2019上半年印发了《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监督定点帮扶工作方案》,计划从5月8日开展新一轮的大气强化监督工作,覆盖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39个城市。未来随着环保监督及执法力度的加强,结合非电行业烟气治理需求、火电行业的技改需求,大气污染治理领域未来空间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