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务院部署要求,今天,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以下简称扩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仅覆盖了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00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年排放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0%以上。此次扩围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扩大到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三类。
根据《方案》部署安排,生态环境部将按照“边实施、边完善”的工作思路,分两个阶段稳妥有序推进相关工作,近期将印发关于三个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工作通知,明确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制定、关键参数月度存证、碳排放报告核查、核定配额发放、配额清缴等任务及完成时限。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调研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作出“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的重要指示。我们牢记嘱托,锚定“支撑美丽国内建设”这一目标,聚焦“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这一主题,把握“镜子”“侦察兵”“先锋队”这三个定位,努力实现“美丽国内哪儿美,监测数据告诉您”。
先进,监测要当好反映美丽国内“颜值”的“镜子”。美丽国内美不美、美在哪,既要靠人民群众对蓝天、碧水、净土、青山等的主观感受来评判,也要靠科学、客观、可比的监测数据来表征和衡量。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建成覆盖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噪声、海洋、生态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全球规模较大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能够以真实、准确、的监测数据,客观反映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建设成效,“数”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国内新画卷。
黄润秋部长在两会“部长通道”上,用“下30”“跨90”高度概括了2024年生态环境质量的新改善。具体来看,一是蓝天越来越多,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2%,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PM2.5浓度“下30”,达到29.3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首次“下50”,达到49微克/立方米。十年间,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三大区域PM2.5浓度分别下降了47.3%、39.0%和25.1%。二是河湖越来越清,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首次“跨90”,达到90.4%,请大家看我手里的展板,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从2015年的64.5%提高到2024年的90.4%,提高了25.9个百分点;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十年间,我国曾经水污染较严重的淮河、海河、辽河三大流域,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均上升超过30个百分点。其中,海河流域劣Ⅴ类断面从2015年的39.1%,到现在实现连续3年消劣。三是家园越来越安宁,地级及以上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为88.2%,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四是生态越来越优美,生态质量为二类,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生态结构较完整、生态功能较完善,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出门见绿”、“推窗即景”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日常。
同时,通过监测数据我们也看到,当前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还不够稳固,重污染天气过程还时有发生,一些河湖汛期污染问题依然严重,局部地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较为突出,一些地方仍有噪声超标扰民现象。污染防治攻坚任重道远。
第二,监测要当好及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的“侦察兵”。坚持问题导向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方法论。生态环境监测是发现生态环境问题的“千里眼”“顺风耳”。经过50多年的发展,生态环境监测已经从手工监测发展到自动监测,并正向智能监测跃升。我们综合运用卫星、无人机、无人船、走航车、自动站等各种监测技术手段,努力讲清楚环境污染的指标、浓度、组分以及各类排放源构成特征和贡献率,及时发现重点湖库蓝藻水华、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破坏等问题。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监测将以更加明亮的“眼睛”、更加灵敏的“耳朵”、更加智慧的“大脑”,更好为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站岗放哨”。
第三,监测要当好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先锋队。全国生态环境部门所属监测机构6.93万人,是一支以高学历、高职称为特点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人才队伍。省以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垂直管理以来,全国监测队伍“一盘棋”统筹、“一股绳”发力,各级监测机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加强。2024年,我们举办了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带动全国监测人学业务、钻技术、强本领,当好美丽国内建设排头兵和主力军。